无论国家层面还是资本市场,对于未来几年内服务机器人市场的爆发都充满期待,但在爆发来临之前,各家还需要在自己的领域内继续深耕。
在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杨志伟看来,讲一个故事就可以拿到融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服务机器人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。在关注行业两年后,他对投资显得更谨慎了些。
由于同时涉及硬件和软件开发、人工智能多项核心技术,从事服务机器人行业,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,但资本的进入似乎并不乐观。
一位长期关注服务机器人的投资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不完全估算,目前行业的资本进入总额不超过5亿美元,拿到投资的公司只有十几家,大多数投资者还在观望。
与投资圈的冷静不同,服务机器人的关注热度却在持续升温。
11月,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,国家副主席李源潮表示:从未来的趋势看,服务机器人将成为新的热点。
12月10日,服务机器人展和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于在上海和青岛开幕;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也将在广州召开。
频繁召开大会并不能解决产业发展痛点,但都释放了同一个信号:服务机器人市场在快速发酵。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,机器人产业“十三五”规划或将推迟至明年发布,新一轮征求意见稿在11月中完成修改。一位参与规划修订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新的一稿提出了更细的目标与内容,其中对服务机器人提出了具体规划。
国际机器人联盟主席Arturo Baroncelli在机器人大会上表示,预计在未来的3年,服务机器人将会超过1500万台,销售额将超过200亿元。
或是看到巨大的潜在需求,参与市场的主体更是多元化,四大机器人公司、国内主流机器人厂商纷纷布局业务,创业公司更是如雨后春笋。产品形态包括家用、娱乐、教育、医疗等多种类别。
市场参与者众多,但实现上述目标并不容易。“服务机器人的潜在需求很大,但目前产业总量很小,技术水平普遍较低,离产业化还很遥远。”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所所长左世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。
寻找爆发的细分领域
虽然几大细分领域已初步分化完成,但商业模式并不清晰,各个参与者都在探索。
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,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坦言:“服务机器人的前景被看好,但到目前为止,还看不清在哪个细分领域爆发,只知道某种需求大,但市场何时启动,盈利模式是怎样的,都需要被探索。”
如何在大需求下找准切口进入市场,或许是这个领域的从业者需要思考并探索的第一个问题。
从推出的产品形态来看,新松似乎瞄准了公共服务方向。12月10日,新松在服务机器人展会上发布了物品运送机器人,主要应用于酒店。此款机器人具有自主充电、行走、避让等功能,集成了移动机器人、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导航和多模态人机交互等技术。此前,新松还曾发布了一款送餐机器人。
北京小鱼儿科技有限公司CEO宋晨枫称,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方向,并走在了产业前端。当大部分同类公司还处在概念阶段的时候,小鱼已经实现了量产,这在行业中并不多见。
该公司推出的“小鱼在家”是定位为家庭智能陪伴机器人,拥有人脸跟踪识别、多方视频通话、互动社交分享等多项功能。目前数据显示,用户通过小鱼和家人沟通的频率为平均每天6-8次、每周通话超过75分钟。